![]() 日志正文
|
||
不知不觉间,深秋已至,初冬来临。夜深人静时,回忆起童年往事,听起少时老歌,心中涌起沧桑情怀,想起当年的动人场景。 著名词人辛弃疾曾作词云: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,却道天凉好个秋。 几十年的前的秋天,是母亲带着我们秋收的日子。 家里田地虽然不多,但劳作的程序却是一样不少。母亲早早下地,我们写完作业,也去田间劳动。记得一次秋收时,母亲从借来的马车上摔到田里,差点被玉米栅子伤到,回家之后母亲还连说万幸。秋收时没有时间回家吃饭,只是在田里对付一口,食物就是早上在家里蒸的红薯,有时还有几块月饼。当时家里的地有一块叫“大长垄子”,顾名思义,垄特别长,大约500多米。我每次都不愿意去那干活,总觉得活越干越多,没有边际。尤其是在秋收掰苞米时,常常干到龚的一半长度就累得不愿意干了,向母亲说太累了。这时母亲就会大声鼓励我们,马上就到头了,再加一把劲,回家给你们烙饼吃。想到香喷喷的白面饼,我一下子就兴奋了,心中马上涌起很多干劲,一口气干完。 想想那时母亲就很会运用心理学,给我们画饼,描绘蓝图。同时我也懂得了“行百里者半九十”的道理。不到最后一刻,是不能轻言放弃的。不到最后的关头,是不能宣称胜利的。 当地时的苞米收到家里的场院里之后,剩下的工作是扒苞米,这个活不累,但非常枯燥,有时一坐就是一天。我和弟弟总要偷懒,干一会就后去苞米叶里打滚,藏猫猫。躺在软软的苞米叶子里,仰望蓝天,看那白云飘过,心情无比惬意。当然我们的脑袋上、身上、衣服裤子里全是苞米胡子还有其他杂物,在晚上睡觉前我们的脑袋被姐姐按在洗脸盆里要通通洗一遍,否则不让睡觉。 三春不如一秋忙,那时的农村都有抢收,所以秋收非常劳累,母亲也在这时改善下生活。但我们能吃上一顿面饭就是不错的伙食了。但是我看到家里场院的苞米堆与别人家相比,实在太少,根本没有规模。所以我就不时的问母亲为什么比别人家少。母亲说咱的地少,能有这些已经不错了。 东北的冬天漫长而难熬,我担心的是冬天的柴禾不够烧。母亲当然早有安排,在秋收完了之后母亲又带着我们去村西头的树林地搂落下的树叶,用来冬天烧炕取暖。我们在林地把树叶搂成一堆,然后装进麻袋,再扛回家,好在树叶不沉,我和弟弟都能扛得动。回到家里,母亲都拍打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杂物,然后再准备丰盛的晚餐,说是丰盛,其实也不过是高梁米饭,再炖点秋天留下的豆角,这时母亲通常要放些荤油,这样的豆角才更香。而平时我们是吃不到荤油的。 这就是那时深秋时节的生活,简单而厚重。没有锦衣玉食,只有粗茶淡饭。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细语呢喃。有的只是母亲忙碌的身影,夜晚村子里昏暗的灯光,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,还有平淡而深厚的爱。
最后修改于 2022-11-11 12:42
阅读(?)评论(0)
上一篇: 时代抛弃我们,不会打招呼
下一篇:难耐的时刻
|
|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